AB0血型鉴定的注意事项
ABO血型系统是*个被发现的人类血型系统,是临床输血工作中首先要鉴定和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血型系统。通常利用RBC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准确鉴定ABO血型。
1 ABO血型正反定型及结果
1.1 正定型 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RBC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和B抗原。
1.2 反定型 用已知A细胞和B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或/和抗-B。
2正反定型注意事项
- 更换新批号抗血清或对试验有怀疑时,可设阳性、阴性和自身对照。抗A管的阳性对照用抗A标准血清加已知A型RBC;抗B管的阳性对照用抗B标准血清加已知B型RBC;阴性对照用AB型血清加正常人0型RBC;自身对照用被检者血清加被检者RBC。抗血清与5%RBC生理盐水悬液加入量及操作步骤与正定型试验相同。判断结果时,首先看对照管,当阳性对照管阳性,阴性对照管阴性,自身对照管阴性时,测定管的结果才可信。否则必须查找原因。(2)为避免交叉污染,尖吸管、玻棒只能一次性使用。RBC悬液浓度过高或离心力过大可造成假凝集,操作时须注意。操作环境应在20—25℃下进行。操作中心严格查对制度,观察后要立即正确记录结果。(3)婴幼儿RBC抗原末发育*,老年体弱者抗原较弱,用试管法鉴定。白血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时RBC上的抗原可能减弱甚至消失,要结合反定型综合判断结果。亚型RBC(如A3型)的抗原性较弱有时会出现混合外观,甚至与较低效价的血清抗体不出现凝集反应,要用抗-(A+B)标准血清进行鉴定。(4)被检RBC异常:如弱A或弱B亚型,白血病时可使A或B抗原减弱而误定为0型;霍奇金病也有类似白血病的情况,获得性B或A表现等。(5)有些疾病可能使RBC定型困难。①严重肠道细菌感染,其代谢产物使RBC出现类B现象与抗-B血清出现假凝集。②严重细菌感染,可激活正常存在于RBC上T抗原,与各型血清中正常存在的抗-T反应,出现全凝集现象。⑦血清中存在病理性冷凝集素与RBC上抗原结合,干扰血型鉴定。④部分高球蛋白和异常高球蛋白血症患者(如慢性肝病、多发性骨髓瘤)RBC血型鉴定困难,须加做自身血清、RBC对照,自身RBC、生理盐水悬液对照以及通过反定型,抗体吸收、放散试验和血型物质型别的鉴定,甚至亲属的血型鉴定等家系调查分析综合判断。(6)输入异型血或做过与受检者血型不同的异体骨髓器官移植患者,在血型鉴定时可能出现混合外观。
- 反定型注意事项 ①不宜用玻片法,因为献血者或患者血清有时凝集力较弱,必须经过离心使RBC紧密接触,否则,不足以使RBC凝集。②试管离心后,应先观察上清液有无溶血,然后摇动底层RBC进行观察,若出现溶血现象表明存在抗原抗体反应并有补体激活,应视为凝集。因为患者新鲜血清作反定型时,由于补体作用发生溶血,如不检查有无溶血现象,会使结果判断错误或遗漏。⑦反定型必要时加一管“0"型RBC,用以查出盂买型抗-h抗体,同时可查是否有缗钱状形成和血清中偶可见到的少数与血型抗原无关但能使阳比发生凝集的物质。④老年人、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患者、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血型抗体可减弱或消失,造成反定型困难。⑤血清中存在免疫性血型抗体,冷凝集素效价增高,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异常均可造成反定型困难。⑧新生儿、4—6M内婴儿反定型时,可能不凝集或凝集很弱,且新生儿抗体多来自母亲,自身抗体效价又很低,故反定型意义不大。4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常见情况 ①分型血清效价太低,亲和力不强。如抗-A血清效价不高,可将A型误定为0型。分型血清未灭活产生溶血,血型鉴定时误认为阴性。②RBC悬液过浓、过淡,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当,使反应不明显出现假阴性。③受检者RBC上抗原位点太少或抗原性减弱以及类B或cisAB等。④受检者血清中缺乏应有的抗-A、抗-B。⑤各种原因引起的RBC溶解,误判为不凝集,部分溶血时可溶性血型物质中和了相应的抗体。⑥受检者血清中蛋白紊乱或实验室温度过高,常引起RBC呈缗钱状排列。⑦细茵污染或遗传因素引起多凝集或全凝集往往是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⑧血清中有意外抗体如自身抗-I,存在免疫性抗体如抗-PI、抗-M、抗-H等常干扰试验。⑨新生儿、老年人、低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清中的抗-A、抗-B效价太低甚至缺乏,可出现正反定型不一致。⑩非特异性反应:被检血清中可出现与血型无关的,同部分人血细胞均可发生凝集样反应的现象,可能系免疫性抗体所致。5 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处理方法 (1)首先重复试验一次,严格操作规程,使用合格的试剂及细心观察和解释结果,可解决明显的问题。(2)另从受检者采取一份新鲜血标本,可纠正因污染或搞错标本造成的不符。(3)将RBC洗涤数次,配成5%盐水细胞悬液,用抗-A、抗-B、抗-A1、抗-(A+B)及抗-H做试验可以得到其它有用的信息。(4)对受检者RBC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如结果呈阳性,表示RBC已被抗体致敏。(5)用A1、A2、B、0型RBC及自身RBC检查受检血清。加怀疑是抗-I,用0型(或ABO相合的)脐血RBC检查。(6)若试验结果未见凝集,应将细胞及血清试验至少在室温和4℃放置30min,用显微镜核实。(7)如疑为A抗原或B抗原减弱,则可将受检RBC与抗-A或抗-B血清作吸收及放散试验以及受检者唾液作A、B、H血型物质测定。后者只对80%HAB分泌型的人有用。(8)若试验结果RBC呈缗钱状排列,加等渗盐水1滴混合,往往可使缗钱状消失。应注意不应先加盐水1滴于受检者血清中而后和阳比试验,以免使血清中抗体被稀释。(9)如受检者为A型血而疑为有类B抗原时,可用下列方法进行鉴定。①观察细胞与抗-A及抗-B的凝集强度,与抗-A的反应要比抗-B的反应强。这种区别用玻片法作试验更为明显。②用受检者RBC与自身血清试验,血清中的抗-B不凝集自身RBC上的类B抗原。②检查唾液中是否有A、B物质,若是分泌型,可检出A物质而无B物质。④核对患者的诊断,类B抗原的形成与结肠癌、直肠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有关。⑤如发现多凝集现象,应考虑由遗传产生的Cad抗原活性,被细菌酶激活的T或TK受体;或产生机制不太明了的Tn受体所引起。可用经过T激活的RBC吸收过(除去抗-T)的抗-A或抗-B血清加以检查。